一、什么是中藥熏蒸
“中藥熏蒸”是指利用藥物煮沸后產生的蒸汽來熏蒸肌體,以達到調理病癥、養生保健的方法。
二、中藥熏蒸歷史悠久
(一)始于春秋
在春秋戰國早期歷史的文史地理古籍中就有對中藥熏蒸療法的文字描述,《禮記》:頭有瘡則沐,身有瘍則浴。
艾葉是比較早應用于熏蒸療法的藥物,如《孟子》載“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莊子》載“越人熏之以艾”,可見當時艾葉是廣泛用于熏治疾病的。
(二)探索期
至秦漢時期,古人開始了對熏蒸理論的探索。如《黃帝內經》有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認為疾病乃邪氣由外入侵所致,對疾病的治療也應從外而解。《黃帝內經》還提出“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除其邪則亂氣不生”,此‘漬形’即是熏蒸治療。
最早的熏蒸醫案記載為西漢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淳于意治療韓女腰背痛“竄以藥,旋下,病已”,竄即為藥物熏蒸治療。
東漢時期,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記載使用熏蒸治療大量疾患,充分發揮了其簡、驗、便、廉的特點。
(三)發展期
漢代,東漢醫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馬王堆漢墓出土有熏蒸洗浴八方。
唐宋時期,醫藥大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則記述了用大劑黃芪防風湯熏蒸治療柳太后中風不語使其蘇醒的方藥與手法尤其轟動。
元代《御藥院方》記載了皇帝、皇后的熏蒸藥方及治療關節痛、痔瘡、陽痿、陰囊腫痛等多種熏蒸藥方。
(四)鼎盛期
明清時期,熏蒸療法趨于成熟,王肯堂的《證治準繩》,陳實功的《外科正宗》,張介賓的《景岳全書》,以及《奇效良方》《萬病回春》《壽世保元》等醫書中均大量記載了中藥熏蒸治療各類疾病。
僅《本草綱目》所載熏蒸方就過百首,如“咳逆打呃,硫黃燒煙,嗅之立止”“痔瘡腫痛,冬瓜煎湯熏洗之”等。同時期的《串雅外編》將熏蒸療法分為熏法門、蒸法門,分列諸方更切臨床實用,如治療手多汗用“黃芪一兩,葛根一兩,荊芥三錢,水煎湯-盆,熱熏而溫洗,三次即無汗”。
尤其清代,熏蒸在清宮方藥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慈禧光緒醫方選儀》中就曾收載慈禧光緒常用熏蒸65首。其中熏身方20首,熏頭方16首,熏面方3首,熏眼方15首,熏蒸四肢方7首,坐熏蒸方4首。可見熏蒸療法在宮廷中的運用是受到了高度重視。
三、中藥熏蒸原理
中藥熏蒸原理是透皮給藥。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
· 面積很大,毛孔很多,
· 除具有防御外邪侵襲的保護作用外,
· 還具有分泌、吸收、滲透、排泄、感覺等多種功能。
中藥熏蒸就是利用皮膚的這一生理特性,使藥物通過皮膚表層吸收、角質層滲透和真皮轉運進入血液循環而發揮藥理效應。
四、中藥熏蒸十大功效
一、疏通經絡:放松筋骨打通人體經絡,促進經絡循環,對各種痛風改善
二、凈血排毒:改善人體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排出體內廢物及肝腎毒素
三、消毒殺菌:深入皮下組織潔凈全身,清熱殺菌,去死皮使肌膚美白
四、消除疲勞:使全身放松緩解壓力,使心情放松愉快,恢復活力
五、活化細胞:活躍全身細胞,有效改善體質,增加免疫機能
六、改善手腳冰冷: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人體循環系統,使全身血液循環良好
七、強化機能:溫通人體微循環系統改善人體各項機能
八、瘦身塑形:幫助排汗,消耗多余熱量燃燒多余脂肪,使身材苗條,凹凸有形
九、美容淡斑:調節內分泌,預防婦科病,淡化色斑
十、改善睡眠:改善失眠、多夢的癥狀,令人神清氣爽